兒童過敏性鼻炎(變應性鼻炎)(以下簡稱鼻炎)和支氣管哮喘(以下簡稱哮喘)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呼吸道過敏性疾病,是由肥大細胞、嗜酸性粒細胞、淋巴細胞等多種細胞和細胞組分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。鼻炎具有鼻癢、流涕、噴嚏和鼻塞4大癥狀[1];哮喘具有氣道高反應性,臨床上表現為喘息、咳嗽、胸悶、氣促等癥狀,這些癥狀可通過治療或規避變應原和觸發因素后緩解[2]。其發生和發展有一定規律,通常在嬰幼兒時期表現為濕疹或食物過敏,3歲左右上述癥狀會自行緩解,但會逐漸出現呼吸道過敏性疾病,表現為鼻炎和哮喘[3],此過程通常被稱作"過敏性疾病的自然進程"。
近年來,兒童呼吸道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呈現不斷增長趨勢。2011年在上海、廣州、武漢等8個省會城市對6~13歲兒童鼻炎進行流行病學調查,結果顯示兒童鼻炎的平均患病率為9.8%[1],北京和重慶患病率分別高達14.46%和20.42%[4]。自1990年以來,對我國城市14歲以下兒童哮喘進行了3次大樣本的流行病學調查,結果顯示:患病率1990年為1.09%,2000年為1.97%,2010年增長至3.02%[2,5,6],呈不斷上升趨勢,如上海已經達到7.57%[2]。
對于呼吸道過敏性疾病建議采取四位一體的聯合治療方法[7],即避免接觸變應原、藥物治療、變應原免疫治療(allergen-specific immunotherapy,AIT)和患者教育。目前針對兒童呼吸道過敏性疾病的治療多采用藥物為主,尤其是吸入激素,可有效抑制氣道炎癥、控制臨床癥狀、避免疾病發作,但不能夠改變疾病的自然進程[8]。
AIT誕生于1911年,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。在最新的變應原免疫治療國際共識中已明確指出AIT對鼻炎和哮喘療效明確[9]。最新的國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中也明確提出將AIT作為鼻炎的一線治療方法,臨床推薦使用[10]。特異性免疫治療能夠誘導機體對變應原產生免疫耐受,能夠有效地預防癥狀加重,預防兒童鼻炎發展成為哮喘,還可以降低新變應原致敏的風險[11],是目前唯一能夠改變過敏性疾病自然進程的治療方法,可獲得長期療效[12]。
螨是目前最為常見的變應原,根據對中國不同區域17個城市6 304例呼吸道過敏性疾病患者的變應原檢測發現,鼻炎和/或哮喘的變應原主要是塵螨、貓狗毛屑、蟑螂、艾蒿等。其中粉塵螨陽性率為59.0%,且兒童顯著高于成人,是主要的呼吸道變應原[13]。從地域分布來看,從北方到南方,塵螨陽性率隨溫度與濕度的增高而增加;城市地區高于郊區[14]。螨廣泛分布于居室環境中,單純依靠避免螨變應原暴露進行癥狀控制非常困難。因此螨AIT對兒童氣道過敏性疾病尤為重要。
螨變應原提取物在國內應用較廣泛,但治療過程中尚存在諸多問題,如對適應證的確定、治療的途徑、方案、療程及療效評估等方面均存在一些模糊的觀念和操作上的問題。因此,為了更好地提高國內臨床工作者對螨AIT的認知程度,我們組織國內兒童過敏性疾病領域的專家,在參考國內外大量文獻、指南與共識文件的基礎上,并整合專家經驗制訂本共識。
1 AIT的定義和機制
1.1 AIT的定義
AIT是針對IgE介導的過敏性疾病,給予患兒反復接觸疾病相關的變應原提取物,并逐漸增加劑量直到維持劑量,誘導患兒對該變應原的免疫耐受,使其再次暴露變應原時不產生或減輕過敏癥狀的治療方法。螨AIT即用螨變應原提取物達到上述治療目的的方法。
1.2 AIT的機制
變應原經多種暴露途徑,被攝入機體免疫系統,抗原呈遞細胞(APCs)經Ⅱ類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(MHC ClassⅡ)進行抗原呈遞作用,誘導Th0細胞分化。體內Th2和Th17細胞產生的相關炎性因子可引起Th0細胞向Th1/Th2細胞分化時的免疫失衡狀態,導致Th2細胞比例增高,其可進一步分泌白細胞介素(IL)-4和IL-13等細胞因子,誘導B淋巴細胞向漿細胞分化,產生變應原特異性IgE抗體,這些IgE抗體與肥大細胞、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等炎性細胞表面的高親和力受體(FcεRI)結合,使其具備識別變應原并釋放細胞因子的能力[15,16,17,18]。
當機體再次暴露變應原時,上述炎性細胞表面的特異性IgE抗體可識別變應原,并使炎性細胞脫顆粒,加工并釋放IL、組胺、蛋白酶、白三烯等炎性介質,引起靶器官及黏膜的炎性反應,同時進一步促進Th0細胞向Th2細胞分化和特異性IgE抗體的形成[19,20]。
特異性免疫治療時機體暴露的變應原劑量顯著高于日常暴露。劑量遞增的初始階段,可促進Th0細胞向調節型T淋巴細胞(Treg)轉化,并促進IL-10和轉化生長因子(TGF)-β產生,抑制Th2細胞相關的免疫反應。隨著變應原攝入劑量增加到維持劑量,會引發Th0向Th1細胞方向轉換。同時,免疫治療誘導B淋巴細胞產生阻斷型IgG4抗體,減少IgE抗體生成。變應原進入體內后,在引發瀑布式過敏反應前,IgG4抗體便與其競爭性結合,從而抑制和下調變應原誘發的一系列免疫反應。通過上述免疫機制,逐漸促進機體對變應原的免疫耐受[21],見圖1(以舌下含服特異性免疫治療為例)。